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战胜乙肝 > 医疗进展 > 理论研究 >

重医率先在渝进行DC疫苗治疗乙肝的研究

更新时间:2003-05-05 00:00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4985
手机版地址:重医率先在渝进行DC疫苗治疗乙肝的研究


  日前,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市肝病治疗研究中心李用国博士组织实施的一项课题顺利完成。该项课题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在这项名为“自体树突状细胞(DC)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经体外诱导扩增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可达快速清除病毒的效果。

  据介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外周血单核细胞可在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下形成具有较强抗原提呈功能的树突状细胞(DC),并经HBsAg致敏后,表现出具有杀伤表面抗原目标细胞的功能。因此,研究者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对象,探讨HBsAg致敏的DC细胞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作用,为进一步的临床推广治疗作铺垫。

  他们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1年8月至2002年8月住院的1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无菌条件下抽取患者60毫升静脉外周血,使用肝素进行抗凝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分离出外周血单核细胞,获得黏附细胞后,加入新鲜的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诱导出DC细胞。用注射等渗盐水洗涤两遍,经皮下注射到患者体内。患者共回输两次,疗程1个月。回输完后,每间隔两个月复查肝功能、乙型肝炎三对及HBV DNA定量。隔半年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结果表明,57.9%的患者在DC疫苗作用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反应,可有效抑制HBV的复制,减少血内病毒含量,清除HBeAg和促进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

  研究人员认为,DC疫苗治疗过程简单,安全性能好,至今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是一种具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生物治疗方法。(原载:中华肝脏病杂志)

  

相关报道:

渝首次公招市民以身试药

  华西都市报 2003-4-8

  本报讯 (记者张元敏摄影晋毅)昨日,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之一——重医附二院肝病治疗研究中心爆出新闻:该中心公开招聘100名市民,他们将像神农尝百草一样以身试药!据悉,公招试药者在重庆尚属首次。当天上午,家住渝中区的王女士报名应聘,成为敢“吃螃蟹”的第一人。

  昨日上午11时,记者来到临江门重医附二院肝病治疗研究中心。恰巧,一位中年妇女走进该中心主任办公室:“请问招聘试药者是在这里报名吗?”这句话让在场的每个人眼睛一亮,公招终于等来了敢于试药的第一人。据不愿透露身份的王女士讲,她今年48岁,唯一的儿子在外地工作。2000年,她与丈夫离婚后,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单身生活。然而,令王女士感到遗憾的是,她遭到了“主考官”的婉拒。原因很简单,王女士已超过了实验所要求的年龄。

  据该院张大志博士介绍,这次的实验性新药主要用于乙肝治疗,目前已通过的动物和体外细胞实验表明,该药物效果非常理想,没有任何毒副作用。一期临床实验主要运用于人体,对公招人员除要求自愿试药外,年龄必须在20岁至40岁,男女不限,但身体要绝对健康。应聘者一旦被录用,该院将提供基本的营养补贴。为防止险情,实验现场还专门为实验对象准备了抢救设备,以便随时派上用场。

  据透露,一期实验完成后,科研人员将进行药物二期、三期临床实验。最后,向国家药监局专家组报批,一旦通过就可正式进行生产、销售,预计2008年可完成整个实验。届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乙肝新药将问世。

  相关链接

  去年8月初,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糖尿病科在院内贴了3张招募志愿试药者的启事,引来近200名应征者,也引来了媒体的关注。有报道称:“此举是我国第一次向社会公开招募试药者。”据介绍,试验某药品的知情同意书长达10多页。7天一个疗程下来,5名志愿者无一要求退出,其中一人因服药第3天病情加重被停药。

Tags: DC疫苗 
责任编辑:admin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用药指导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