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战胜乙肝 > 乙肝防治 > 乙肝疫苗 >

乙肝疫苗——献给新生命的爱

更新时间:2003-04-21 00:00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次数: 7520
手机版地址:乙肝疫苗——献给新生命的爱



  目前我国有1.2亿人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肝患者约有1600万,每年因肝病死亡人数约30万。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孕妇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约有30%在围产期可将病毒传给婴儿。而婴儿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很容易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其中一部分人到中年后有可能发展成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所以,婴儿期预防乙肝显得特别重要。
  乙肝危害知多少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各种肝炎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提起乙肝,人人色变。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到目前为止,我国有1·2亿人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每年因肝病致死的约有30万。而我省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调查显示,我省乙型肝炎发病率高达170/10万,死亡率在0·5/10万,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左右,且2岁组有一个发病高峰。乙型肝炎的流行不仅影响人身体健康,也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我国每年用于乙型肝炎的肝癌治疗的直接费用约500亿,且不含劳动力的损失。
  婴儿接种疫苗,
  筑起生命防护墙
  据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管理所宋立志所长介绍,乙型肝炎病毒是经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进入人体而引起传播的。乙肝病毒存在于人可携带者的血液、体液中。不管什么原因,只要皮肤、粘膜发生破损,病毒就能借破口进入人体造成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有经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传播、医源传播、母婴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等方式。
  宋所长说,乙肝疫苗重点应用人群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新生儿、学龄前儿童,尤其是母亲在妊娠期间为病毒携带者的新生儿,另一部分是危险人群,包括接触乙肝病人的医护人员,直接接触血液、分泌物的医护人员,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配偶,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者。
  母婴传播主要是母婴围产期传播,它是指乙肝或携带表面抗原的母亲于分娩前28周至婴儿出生1周将病毒传染给婴儿并引起婴儿感染的过程。包括:
  (1)怀孕时经胎盘传播(又称宫内传播),约占母婴传播的5%。
  (2)分娩期产程中的传播,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阴性婴儿,约有60%在2—4月龄时表面抗原转为阳性。
  (3)是经哺乳等传播。
  医源性传播是另一个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它主要是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品,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物品,或意外摄入污染的血液和体液等途径,使乙肝病毒经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而感染。
  密切接触传播主要有性接触、皮肤粘膜损伤后接触以及家庭生活密切接触等。
  接种程序及注意事项
  据宋所长介绍,乙肝免疫预防可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前者指乙肝疫苗的接种,后者主要指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我国以前使用的乙肝疫苗为血源性乙肝疫苗,但卫生部已明确规定,自2000年起,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取代血源疫苗,血源疫苗已停止生产及使用。
  基因重组疫苗的通用剂量为5—10μg。一般认为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及11岁以上儿童和成人,首剂免疫量应大一些,可根据对象不同给予10μg  ̄20μg为宜。按以上程序接种全程设苗后,乙肝表面抗体的转阳率可达95%以上。  
  用法:采用上臂三角肌肌注。发热、急性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者,过敏体质者应暂缓接种。应备用肾上腺素,当过敏反应发生时使用。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约有10%—15%接种者可发生局部反应,偶有低热、上呼吸道及胃肠道症状。
  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为“0、1、6”方案,即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满1个月和满6个月时各接种1针乙肝疫苗;其他人群以第一针的接种时间为“0”,其后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3针。
  注意事项:  
  (1)新生儿和学龄前儿童按《乙肝疫苗接种规程》完成全程免疫接种后,在4—6年内,抗体阳性率仍可保持在75%以上,免疫后9—10年有效抗体降至50%左右,但保护效果仍在80%以上,故一般9—10年内可不考虑加强,10年后则应加强1针。加强免疫的剂量为5μg/针、共2次,间隔1个月。
  (2)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婴儿免疫后如果未产生足够的保护抗体(即抗—HBs滴度≥10IU/L),则再感染或产生乙肝表面抗原血症的相对危险性比阴性母亲的婴儿大10倍,故表面抗原性母亲的婴儿应在1岁时做血清学监测,如果没有产生抗体或达不到10IU/L,则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加强免疫的剂量为10μg/针、共2次,间隔1个月。
  (3)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所产生的抗体与接种血源性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具有类似的免疫学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种乙肝疫苗在健康人群中产生相同的抗体谱,因而这两种疫苗可以互换使用。   文/高雄

Tags: 疫苗 
责任编辑:admin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用药指导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